晚上的一場飯局,聊到了溝通
雖然當時努力作了演譯
事後想想,似乎還少了點什麼
我那時說:溝通這個詞
就字面上的解釋
是站在“溝”對岸的兩個人
努力互“通”的一種動作
這個點很棒,我卻來不及將它說得完全
我想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都有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價值觀、原則....
對同一件事所產生的感受
當然不一定相同
因此,在意見不同的時候
就像是站在溝對岸的兩個人
而互通的這動作
就像是想把自己的東西(意見)
丟到對岸給彼此
讓他接收(了解)
很多時候
我們都急於將自己的意見丟出來
拼命地甩向對方身上
這樣的我們,其實忘了一件事
因為期待他能了解,
所以急著將手邊的意見丟出去
結果,手上抓得滿滿的,都是自己的意見
這樣一來,又怎麼會有空出來的手
接對方丟過來的?
於是,我們是不是都該試著
先放下自己的部分
接過對方的,看過之後
再作打算
當時的我說到這裡
後來我想
那些因年紀、觀念不同而無法對談的人
就是因為這溝橫跨的太寬、過大
我們稱之為代溝
而藉由長期的相處
其實,我們大多都不需要這樣互丟的動作
因為認識了彼此,
聊得多了,知道了習慣
也就有了互相的溝通方式
我稱之為跨越兩岸的橋樑
站在橋邊的兩個人
照理說,溝通應該更順暢的
因為距離縮短了呀
藉由長時間的相處
本來就應該能相互瞭解
能夠偶爾走到橋的對岸
用他的角度,看看自己
相反過來說,也應該是如此
因為,你們都已經熟悉彼此了
都該能體會對方的感受才對
重點只會在“願不願意”罷了
願不願意偶而捨棄自己的立場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自己
這不難的,只要利用架構起來的橋(溝通方式)
走過去就可以了
你願意嗎?
而那架構起來的橋,
又是不是穩固的呢?
後來我又想(想太多似乎是個壞習慣)
人際關係其實很妙
當我們遇見陌生的人
在相互溝通的過程裡
發現了你丟的東西,他接不到
他丟的東西,你接不好
那這樣的狀況,大概當不了朋友
而當的了朋友的人
在相處時間久了之後
往往都會架構出特有的橋樑來
那是你們獨有的溝通方式
我們稱之為默契
那些能常常在乎
站在我們立場上的人
我們叫他作好朋友
至於,不須太多溝通
就發現其實常常站在自己身邊的人
是因為天生的默契相投、價值觀接近、原則雷同
所以要給他個好名字
他們是知己、是同類
這樣的關係裡
有一種特例,他的名稱是:男女朋友
他不一定是知己,不一定是同類
也不一定是所謂的好朋友
可是,他跟你之間
一定有了特有的溝通方式(橋)
因為你們都曾願意站在對方的世界裡
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卻還會因而滿足、甘之如飴...
這樣理應溝通良好的兩個人
之所以無法溝通,之所以失敗
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在乎與計較吧
他們在與對方的溝通裡
有了太多的情緒
埋怨著既然了解
為什麼不能以“我”的立場想
為什麼不能感受一下“我”的苦楚
這是極為正常的情緒
沒有對錯,沒有誰可以怪
只是,想到這裡的時候
我忽然笑了
感情的事,怎麼能以量計算?
又怎麼能計算誰計較的多,誰在乎的少?
偶而耍個任性,似乎本來就是女孩的權利呀
這樣不計較輸贏地退一步
其實很甜的,
是吧!
- Mar 07 Fri 2008 01:09
溝通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